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食物,个人吃饭离不开自然环境,吃的主食粮食无论米面,高粱稻穗都是从土壤里种植出来的,蔬菜水果也都是需要自然环境提供土壤、水分和光照才能生长、成熟。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人们在狩猎为主的生活基础上,已经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并且能够饲养猪、犬、羊等家畜。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始社会早期的以狩猎肉食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性饮食。随后燧人氏教“钻木取火”,人类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无论是农产品、肉食还是熟食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农产品在土壤、水分和阳光下生长;动物也来源于自然环境,和人类一样依靠自然环境生存发展;熟食的食材更是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和植物,天上的飞禽,地上的野兽,水里的鱼类,土壤里生长的树木花果都来源于自然环境。
关于生命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有“团聚体说”、“类蛋白微球体说”、“来自星际空间说”等,每种假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与水有关。
自古以来,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生命学家所热衷的研究课题。现代科学的研究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原因有二:一、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和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二、海洋为生命的诞生和繁殖提供了天然的庇护场所,丰富的海水能有效地遮挡紫外线,避免生命遭受损伤。
39亿年前诞生的生命,其概念只是单细胞生物,和现代细菌有着相似的结构。它们经过了1亿年的漫长演变,逐渐进化成为最原始的藻类——单细胞藻类,这就是最原始的生命。这些原始藻类不断地繁殖,进行大量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就这样,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又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变成原始的海洋动物,如水母、海绵、蛤类、珊瑚、三叶虫、鹦鹉螺等,而脊椎动物的出现相对来说较晚,大约是在4亿年前。